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戏剧影视服装设计方向毕业作品展览
发布时间:2021-05-17 09:09:4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序言


五月花开季,毕业展演时,电影学院迎来了2017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班毕业设计作品展。文化繁荣,则国家兴盛;思想丰富,则民族日新。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而言,服装的发展犹如文字的出现一般,它记录着文明演进的过程。对于戏剧而言,服装的发展则更为重要,即是设计的一部分,更是整个剧情以及人物性格的外化展现。如果说一百个人的心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一百个人心中也有一百套服装搭配,这展现了服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次展览的作品是由三名指导老师分三个组别对24名毕业生分别进行指导完成的。这些作品有对人性的思考;有对个性的认知;有对剧本的进一步解读;有对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多维层次展示了服装班的艺术实践成果。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电影学院舞美学子的艺术设计个性,更突显青年学子的责任与使命,希望他们不忘初心,肩负艺术使命,有担当,有作为,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设计人才,服务社会,亮丽人生。





话剧《日出》服装设计(两件)
设计:昃明明   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①灵感来自维多利亚时期的白色婚纱,白色裙衫做出烧焦的破坏感营造出复古气氛。服装款式采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荷叶边领、泡泡袖等。服装色彩整体以白色为主,如同主角内心始终追求着那份纯净与自由。婚纱的纯白和蒸汽朋克服饰的深咖色用pvc、缎面布、欧根纱等面料区分结合,白色帽子与白色裙衫代表陈白露纯净的心灵,裙衫上红色面改部分代表她纯洁灵魂正被腐朽的社会丑恶所侵蚀,后边黑色欧根纱代表她所在的,如黑纱笼罩的暗黑年代,像是影子束缚着她。既有维多利亚式的浪漫、又有蒸汽朋克所特有的气质,两种风格相结合。设计主要通过色彩体现人物变化,强化人物情感表现。


②灵感来自蒸汽朋克的机械装置,在骨架主体的基础上,加入花朵、服装、拉夫领等元素,使之拟人化。它代表着主角作为一个生命体,不妥协于所处的生活环境。陈白露追求着她想要的浪漫理想,这份浪漫理想在当时腐朽混沌的年代,是她深入骨髓的精神支撑,而也是这理想使她堕落。服装整体以蒸汽朋克的机械元素为基础,希望表达一种冰冷、黑暗、压抑的视觉感受。红线围绕着主角,在她身上缠绕、牵拉,增强指向性。表达了尽管被束缚着,但依旧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即使身体已经死去,也要坚持那份浪漫,向死而生。因为生命的力量从来都是顽强、从不顺从命运的。通过服装与装置的结合,表达主角在自杀后思想的顺延,冰冷黑暗的蒸汽朋克与花朵的结合,强化人物向死而生,始终追求浪漫理想的情感。





戏剧《情人》服装设计(两件)
设计:全圆圆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述:


在这个世界,妖魔鬼怪魑魅魍都来自于人心,其实它们是人心丑恶黑暗的另一面。当今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压力越来越大,逐渐的迷失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忘最初的想法,从而忘掉了自己。


本系列以鬼怪为出发点展开设计。通过鬼怪反衬双重人格,色彩以经典黑白灰为主色调,黄色为点缀色,特色在图案的设计以及廓形,廓形简洁大气。




戏剧《爆玉米花》服装设计(两件)
设计:倪琳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释: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性相近习相远而已。说到底是社会变化导致。人性万千,同理兽性。有义无反顾地对抗,就有心甘情愿地臣服。虚荣与谎言,就是以不同的形式角色存在于任何一个社群当中的梦魇。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更容易将自己的思想沉沦或者寄托。现在,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的时代,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戏剧《禁闭》服装设计(三件)
设计:刘雪葳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述:


设计思路源于保尔萨特所编写的话剧作品《禁闭》,通过一个荒诞题材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哲理:“他人即地狱”——如果自己犯罪作恶毒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不能公正待己,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三个鬼魂就是扭曲畸形关系中的你、我、他。服装的设计以呈现‘他人’对‘自我’这一主体的限制作用为主题。运用形态各异的人形布偶作为标志性的形象设计。无论是‘他人’还是‘自我’,其根本面目都是模糊的,我们都想发掘真正的自我,但事实上是无法做到的,所谓的自我,其实隐藏在‘他人’的影响和自己的想象之中。




话剧《等待戈多》服装设计
设计:姜志鑫    (一件)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述:


贝克特和他的表兄佩吉青梅竹马,贝克特从很小就和他关系十分亲密,并且暗中爱上了他,然而佩吉很早就死亡了,可能表兄佩吉根本就不知道贝克特对于自己的这份爱意,这份再也无法说出口的爱情让贝克特陷入了沉重的绝望之中,使他的情感创伤一直难以治愈。我认为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对于主角弗拉基米尔常常需要频繁地离开舞台去尿尿的这一肢体语言设定,暗示其患有前列腺疾病,贝克特首次在艺术作品中表达男性阳痿这一疾病痛苦,首先我想要表达出这种身体上的痛苦,但不仅是疾病的表达,而是这种隐疾造成精神心理上的痛苦,因此在服装上进行异形,这种异形看起来像是身体上的凸起,一个巨型透明肿瘤的感觉,而且弗拉基米尔一直有死的念头,但在另一主角爱斯特拉冈的影响下一直没有死成,面对身体上的这些痛苦,他想要通过上吊这一方式来达到“天使的欲望”—死亡勃起,以此来得到心理上的解脱。剧本一开始就点明了这两位主人公的痛苦和矛盾,虽然大众有人把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位主人公之间过分亲密的关系理解为已经没有性生活的一对男同性恋者,然而我认为这也不能完全表明作者本身有这方面疾病,作者应该只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就像弗拉基米尔想通过上吊来达到勃起,寻求解脱一般,在这种透明突起内进行填充内容进一步加强痛苦的表达,隐藏的录音设备播放内容,耳机线从突起中漏出,观众可以听到内容,也是一种互动,结合创伤理论来看,当时作者受感情折磨已达到一种忧郁症的状态。为了表达出《等待戈多》中所体现出的属于人类个体的自由,因为何种原因包括他者的存在与介入而丧失殆尽,可悲的人类既活在意识自由所赋予的自我选择的权利与义务的孤独之中,又活在他人乃至世界的注视之下,地狱一般的恐惧之中,因此贝克特在表达极度痛苦的同时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区别,在服装设计上我主要从痛苦与思想来入手,探讨迪迪和戈戈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结合贝克特自身所受创伤与前文分析,我认为两人关系可以是一对有爱情但无法在一起的同性恋人,前面提到的帽子其实是在隐喻的“思想”,从这一隐性背景“帽子”入手把思想表现出来,爱斯特拉冈作为摆弄帽子的人他是有思想的,他确实是有思想的,因为他有把这份思想表演出来,而且他的思想也影响着另一人,这是迪迪活下来了的原因。由《哈利波特》中伏地魔寄生教授这一形象得到启发,做出一张脸来表达,放在头部这样一个寄生的位置,不是他本该在的位置,又表现出了纠结的感情,而且这份孤独感是无法得到释放的,除非二者有一死,这份感情才能得到正视,这就像事物的正反两面性,他上不上吊,每人心中都是孤独的,都是在等待的,以此来演绎两人之间的孤独。而弗拉基米尔这一身体上有问题,一直想要通过上吊来寻求解脱的形象,最后也在爱斯特拉冈的影响下不上吊了,虽然他们都活了下来,但都没有得到解脱,更谈不上救赎了。对于弗拉基米尔身体上的问题,以及因为这一问题导致的心理精神上的痛苦,我主要从服装的异形来造成身体异形这一假象,同时通过倒膜等特效化妆手段做出人物破碎的五官,用牙科医生所用的面弓等不锈钢结构使这些破碎的五官重组架在面部,这种破碎仿佛把身体的疾病痛苦转移到了脸上,以此来表达“天使的欲望”,这种破碎无法复原,只有一死达到目的解脱。然而这张破碎的脸也能够看出和那张是同一张脸,只不过不是完整的而已。这份破碎、痛苦如果本人能够得到解脱,那就完整圆满了,两人的感情、作者的遗憾就完美消失了。





实验影像--《性别》
设计:刘欣怡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述:
 

性别的多样化是从自然文化属性出发,根本无需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人开始有意识的寻找自我认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用变态行为、性质恶劣、打破人类繁衍规律、不男不女、不合常规等等字眼重伤他们,甚至上升至行为暴力。这种无名怒火,邪恶且损人尊严。

他们在这种大环境下残喘。

我想说,存在即合理,不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大部分人的规则,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接纳,挣脱,追寻,过程艰难,但当你终于爱上自己,你也会迎来盛宴。





戏剧《第十二夜》服装设计
设计:袁正明   (一件)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释:


用三把长弓架于腰间形成了一个新的“裙撑”,这既是对女性的束缚也是女性自身的武装,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弓箭与裙子相结合,刚柔并济之感象征着《第十二夜》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机智勇敢,打破常规,不畏世俗,坚定执着的追求着这份无关阶级、无关性别的爱…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设计一
设计:李家旭   (两件)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释:


本作品是根据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四幕剧《萨勒姆的女巫》为原型进行的戏剧舞台服装设计。人物选择了阿碧格与普罗克托,款式和面料的选择: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地方风俗和人物性格,最终选择了符合整体戏剧氛围的灰色调和尽量贴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款式。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设计二
设计:高帅  (两件) 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释:


造成萨勒姆的女巫这场荒诞闹剧的并不只是剧中几个主要的角色,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私心,这使我联想到了将剧中的人物与七宗罪之中的种种罪责进行结合,同时将荧光染料加入到服装的设计中。在黑暗中,角色们将暴露出与表面所不同的本性。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设计三
设计:曲玉辉  (两件)  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述:

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萨勒姆的女巫,所以我把剧中的人物时代设定为中国古代某一特定历史当中,由此设计出心中萨勒姆的女巫的人物形象。

在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造型设计中,整体款式融合中国古代服装款式,面料采用棉麻、兽皮等材质。通过面料再造手法来赋予面料情感,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与情感进行创作,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整体塑造出人物性格的负罪感、历史厚重感。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设计四
设计:龚立恒  (两件)  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释:


阿瑟·米勒根据17世纪北美发生的荒唐“女巫”事件创作的《萨勒姆的女巫》,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性进行了思考。

根据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背景设计的舞台服装结合了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赋予角色时代特征和性格特点,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赫尔牧师:红色的外袍搭配华丽的对扣,白色的披肩,整体庄重又神圣。

吕蓓卡:深蓝色的长裙,袖口、围裙边上和披肩边缘的蕾丝边,整体华丽庄严。





戏剧《虹》服装设计
设计:杨劲枝  (两件)  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述:


华夏民族因为有华夏文化和华夏服饰礼仪而独具个性风采,因此,汉服文化的回归对于汉民族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明代服饰百子衣的传承与创新是对百子衣的方领对襟大袖衫进行制版,包括拼袖技法的复刻都是对明代服饰的继承; 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材质和净面的布料进行面料拼贴,使服饰更好的融合现代风格。对马面裙的长度进行了改良,并配与不同材质的现代感十足的水纹面料,更能突出面料软硬的对比冲突。立足当代生活与审美,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基础,以传承文化与创新设计为主旨,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服装服饰,把文化融入到当代的大众生活中。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设计五
设计:邹萌帅   (两件)   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述


我设计的是普特南太太正常时和梦魇时的两套服装。在普特南太太神经兮兮,胡言乱语时,仿佛被施了巫术,无法挣脱出来,我把这种情况下的她理解成一个女巫的形象。我认为人心的恶魔远远比女巫可怕,运用红蓝对比强烈的两个颜色进行碰撞,凸显人性的邪恶和多面。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设计六
设计:李静怡  (两件)  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述:


此系列服装灵感来源于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服装以流苏、绣纹、暗花等具有特色的设计手法来表现两位人物的身份地位,在当地他们都是受尊敬的基督教徒,可是也正是这样高的地位为他们带来了灾难,老妇人虔诚的信仰并没有解救她在危难之中,反而使她失去了生命。     

红与灰的撞色表现她恪守本分却成为了宗教信仰下被残害的牺牲者,而服装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并且服装通过分解又重新拼接在一起的设计手法使服装的每一部分都是完整而又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可以拿出来重新搭配,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服装设计七(两件)
设计:徐香萌     指导老师:徐丽慧


设计阐述;


我的毕业创作是使用藏族的服饰来表现《萨勒姆的女巫》内角色们的形象。使用粗犷的大线条来概括细碎的花纹,用做旧、皱褶和毛边布条等大块面代替相对破碎化的藏族服装花边,在作品中面料进行简单的再加工与拼贴重组。通过服装来表现剧中人物、身份、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服装设计
设计:吕昭郴  (一件)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一次现实对理想的镇压;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癫狂,一次对体制剖析。到底是谁更疯狂,到底谁是天才谁是疯子,也许在他们眼中,疯狂的正是你我,谁知道呢。




戏剧服装设计《梦与现实》
设计:李佳玲  (两件)  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仲夏夜之梦,以暗黑为主题,想呈现出人并非完美,故事也并非是只有喜。有人说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服装以褶皱、建筑为主。该剧最能彰显的人性部分,是发生问题后的互相猜忌、指责、妒忌,莎翁就安排了这场欲望之梦,呈现真实的自我,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人性的粗鄙和不完美。

正如现在的虚拟网络世界一样,表现出真实的人性——狂热、面瘫,平时不敢释放的自我,大肆释放。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肆发酵。

网络的虚拟世界,像一个更奇幻的仲夏夜之梦,在合理和不合理充斥期间,它是另外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梦与现实。




戏剧《实力与方法》服装设计
设计:王振航  (一件)  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根据暗恋桃花源的时代背景,在动荡的社会,人们有自己内心所想的东西,奈何被当时的环境所影响,无法实现。借助外力这是能表现台湾人民想要去追求内心所想,而外骨骼又是比较能代表外力的装置,根据这一点出发,让服装与外骨骼所结合,出现在此作品。




动画人物服装设计《苏菲》
设计:王宇   (一件)  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苏菲做出来的帽子都是漂亮的且含有魔法的,原著中她本来就是一个有魔法的女巫,只是她自己一开始不清楚。所以帽子用黑色与玫瑰,暗示她的漂亮且神秘的魔法,苏菲是个少女,也是个老人,她由老人到少女完全取决于她自己内心是否勇敢,她善于伪装成一个老人,或者她本身就是一个老人,她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就像一个善于伪装的枯叶蝶的破茧过程。用白色的面具做元素,暗示了她老人与少女两个人格。黑色的裙撑也象征着那个茧,茧里面的裙子是黑色的充满了枯叶的纹路,而茧(裙撑)外面,已经长出来了美丽的翅膀,代表着苏菲重生的美丽与自信,正在完成破茧(从老人到女孩的心态转变)。




戏剧《仲夏夜之梦》之“白色恋人”服装设计
设计:于贺涛  (两件)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作者通过对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研究,创造了《白色恋人》服装设计作品。作品阐述了人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美好和恐惧。梦境的无意识性,是由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刺激下形成的,梦境会真正地像现实一样呈现,而现实也会虚幻地像梦境一样展示,这两种不同的状况却有惊人的相似,都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来临或离去。




《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服装再设计
设计:闫雨青  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运用中式的绳结元素和西式的裙撑架结构,通过上下结构,将中西式结合融为一体,西方旧社会以裙撑束腰为约束女性的工具,因此裙撑结构以牢笼的形式显现,红白配色为中式西式婚嫁服装配色,古代以月老红线为牵姻缘,因此作品名为《绳结缘》。




《4.48精神崩溃》服装设计
设计:谭敬仪可  (两件)指导老师:秦建伟


设计阐述:


凌晨的4.48是生理上人们精神错乱达到极致状态而最容易自杀的时刻,也是无数个黑夜中醒来的时刻,在那个时刻,将被自己的情绪所掩埋,感受到彷徨和无法被感同身受的孤独,自我拉扯和自我分裂,脆弱和不安,与自己的沮丧做的

斗争,将直面探索的问题核心,深思对自我的探究将在这个时候铺面而来;平和但又溃乱,简陋却又丰富,失格……




话剧《怀疑》服装设计
设计:高翊桐   (两件)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述:


怀疑的故事源自一则寓言,既然是个寓言,那么就请你持一种“镜里观花莫认真”的态度;每个人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中得出你的判断、观点与结论。它的更大的社会效应,而不是政治批判。

作者将因果论与时间循环理论提取对应到人性的善与恶,构建了一个双方共存且互相转化的新空间。人实际上是在两个世界里生活着:一个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人心理构成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既有紧密联系,又充满矛盾斗争。当外部世界以其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冲击人的内心世界时,势必会造成人的内心世界的断裂和混乱。

由此我深受启发,创作灵感:生命、死亡以及对自我存在的认知与探寻,常使我感到挣扎与困惑。我渴求完美,然而残缺与遗憾却是人生常态。

我将燃烧、熏烤面料与蜡烛相结合,用来描述这段时期的内心状态,但更多的是想表达一种精神力量,生死是归途,缺憾是常态。无人予我救赎,苦厄自渡。佛曰:不生法相,无所往。

烧毁质感,可以直接用燃烧、熏烤面料来模拟,烧的面料需要是棉麻的,才会有这样的肌理,烟雾感!烟雾通过燃烧蜡烛实现。教父的作品仅依靠亚麻的面料来表达丰富的思维碰撞。

修女的作品中采用了烧花,纱花朵制作

烧花制作过程准备面料欧根纱白坯布超简单,剪成任意形状用蜡烛烤边从小片开始由里向外随意胶起来,调整花朵形状即可,漂亮的纱花就制作完成。白坯布是纯棉易燃,最好提前弄湿再烤,比较好控制。




莎士比亚戏剧《驯悍记》服装设计
设计:高贤贞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述;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之一,是他第一创作阶段的作品,讲述了“悍妇” 凯瑟丽娜被其丈夫驯服的故事,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男权主义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表现了男权社会下对女性所做的规范要求。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大多以爱情婚姻为主题,描绘美好的生活,崇尚幸福的爱情,结局也常以完美谢幕。但是这个剧和莎士比亚的普遍戏剧相比显得非常特别,因为在这部剧中,女主凯瑟丽娜性格并不是温柔体贴,聪慧的,在本剧的前半段一直是一个悍妇,脾气暴躁, 对人粗鲁, 还动辄出手打人。

悍妇角色性格的改变:该剧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描述了悍妇凯瑟丽娜的形象。凯瑟丽娜在剧初是一个个性十足的角色,但是在丈夫彼特鲁乔的“驯服”下,逐渐地褪去了自身的丰富色彩。本作品主要用以线面结合,纠缠复杂的线包裹着众人,这其中的线代表的便是当时的社会形态,层层叠叠压制着凯瑟丽娜,使得其反抗的手段显得幼稚无力,被线条包裹着画有的是凯瑟丽娜剧中客观的表达,有些则是自己内心诉求在服装上的具象化表达,图纸从彩色到简单的色块再到线稿最后变成了简单的草稿,这一张一张图的变化,也是映射着凯瑟丽娜独特人格的一步步丧失消亡。




装置--《最后的录音带》
设计:刘雪之      指导老师:王书成


设计阐述:


翻开西方文化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有关镜子的譬喻可谓源远流长。回忆之于主人公正如镜子之于照镜者,透过镜子所特有的“投射一返回一认同”的功能,我们就能够在这面“回忆的镜子”之前看自己的经历,同时也象征性地构成了“镜子、主体、镜中之像”三者之间奇妙的关系。镜中的影像与镜外的自我,镜中的幻象与镜外的现实彼此映照,戏外的观众或读者就会获得多重的影像与更多侧面的“真实”。






文字: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
图片: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
审核:周筠



Copyright © 2024 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 版权所有